top of page
搜尋
作家相片VSSDM

溫支聯「六四」35周年講座 前記者曝嚴家祺偷渡香港秘辛

已更新:4月4日



【溫哥華訊】2024年是六四屠殺35周年,香港雨傘運動10周年,以及香港反修例運動五周年。溫哥華支援民主運動聯合會為此策劃了一系列紀念活動,頭炮就是周六舉行的「新香港的閱讀自由」講座,主講的資深傳媒人羅恩惠透露了一段趙紫陽智囊嚴家祺,當年偷渡香港赴法的秘辛。另外主講的還有前香港支聯會副主席麥海華、資深傳媒人羅恩惠,以及前港大學生會長馮敬恩主講。講座由溫支聯主席李美寶主持。


麥海華長期關注中國和參與香港的民主運動,他回顧了發生在中國的八九學運和六四屠城事件,又講述了當時港人對事件的反應。他著重介紹了在六四事件之後成立的香港支聯會,為促進中國民主進行了大量的工作,包括連續三十年舉辦六四事件的紀念活動,幫助了超過600個中國民運人士逃出中國的黃雀行動,支援天安門母親,以加強與中國與海外民運團體的聯繫等。


麥海華指出,令人痛心的是,在香港爆發反修例運動之後,支聯會成為香港政府的打擊對象,有7名常委被荒謬地指控為外國代理人,之後支聯會正副主席李卓人、何俊仁和鄒幸彤更被控顛覆國家政權罪,已經關押三年,正面臨十年以上刑期。

不過,正義自有其生命力。麥海華介紹,為了保存支聯會這段珍貴的歷史,已在2021年通過眾籌,開通「六四記憶‧人權博物館」網站8964museum.com,希望能保留有生力量。他又說,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港人,是不會放棄的,希望在這場「記憶與遺忘」的鬥爭中,堅持到底。


資深傳媒人羅恩惠在會上分享了她參與製作六四專輯的一段經歷。一九九四年時她是亞洲電視新聞部專題記者兼主播,新聞公共事務部製作了「歷史的空白」六四專輯,部份片段來自從未曝光的西班牙電視台,清晨從天安門廣場跟隨學生隊伍離場拍攝。亞洲電視管理層插手新聞部,勒令禁播,公共事務部總監李玉蓮捍衛新聞自由請辭,新聞部從總監、編輯主任、採訪主任等六人共同進退,辭職明志。當時稱為「亞視六君子」事件。


羅恩惠提到這件事非常感慨,隨著時日過去,曾經捍衛新聞自由的「君子」,有人背棄了當初的信念,轉投建制陣營並製造大量假消息引導輿論。在反修例運動期間散播大量對抗爭者、對史實的不實之言。


羅恩惠還採訪了許多六四的當事人,包括當年在退出天安門廣場後隨隊回海淀區校園學,為救女同學於六部口慘遭坦克車輾斷兩腿的方政。特別令人氣憤的是,那個女同學事後竟然不承認方政救她。方政作為六四鎮壓的見證人,去國前無立錐之地,幾經艱難立足自由領土,從此東奔西走,以自身經歷提醒世人不要遺忘。方政曾經到香港維園出席六四燭光晚會。


她還提到兩個她曾經採訪的值得尊敬的人,一個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名動一時的中國著名記者劉賓雁先生。


劉賓雁1956年發表《本報內部消息》﹑《在橋梁工地上》,翌年發表《上海在沉思中》後打成右派,被檢舉、被批鬥,下放農村勞動改造,歷經22年磨難才恢復名譽。報告文學《人妖之間》及《第二種忠誠》傾訴社會不公,探討何謂「愛國」,引起熱烈迴響。羅恩惠於2004年5月,拍攝《星期日檔案》之《離家十五年》到美國採訪劉賓雁,被直腸癌及肝癌折騰的劉賓雁沒有喪失鬥志,稍有氣力就在書房讀書剪報寫文章,自言「做了應該做的事」。高風亮節正是傳媒人的典範。


另一位是八九年時中共總書記趙紫陽智囊嚴家祺。六四鎮壓之後,他跟太太高皋先後到廣州再輾轉被移往大亞灣的荒島上等待救援。時機成熟後,他及同行者共三人被大飛送到香港。嚴家祺曾經撰《回憶六四後偷渡出境》一文,當時他並不知道是誰把他從孤島帶到香港。雖然得到殖民地政府默許,但不能公開露臉。停留了四天,1989年6月22日《明報》頭版頭條刊出《楊李主力處死嚴家祺》的報道,港英當局如臨大敵,通過易容換名的方式,把嚴家祺一行三人扮成警察送上飛機。伸出援手的法國政府,派遣駐港領事館官員「方文森」帶領嚴家祺等三人走過重重關卡,居功至偉。羅恩惠說,她很多年以後才知道,一位好朋友在危難中曾經越境救助嚴家祺。她說真正做事的人,是不會張揚的。


講完六四相關的故事之後,羅恩惠以三家小書店和一家咖啡館為例,介紹了一些反修例運動之後,普通香港人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抗爭。


前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馮敬恩,他從2012年參加反國教事件之後,長期投身香港學生運動,目前正在卑詩大學攻讀圖書與資訊學碩士課程,並且是《如水》雜志編輯委員會成員。他講述了香港的圖書館系統下架敏感政治書籍的情況。他說,根據一項研究,從1997年以來,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有超過三千本政治書籍成為禁書。而據他本人進行搜索,也發現至少有87本書籍,在香港的公共圖書館系統消失,而這些書籍被禁,並不是因為政治,而是因為作者是香港的民主派。


馮敬恩又介紹了以流散港人為對象的《如水》雜誌的編務情況,他特別提到,他們想了很多辦法,在目前香港政府查禁森嚴的情況下,如何安全地把雜誌寄送到香港讀者的手中。


在活動結束前,還放映了一段鄒幸彤的訪談錄像。背負著香港人30年來的堅持,鄒幸彤已經成為香港人英勇不屈的象徵之一。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